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咳嗽两则及经验梳理 徐书北京中医药大学带教实录

2023-06-27 13:53:08 来源:个人图书馆-昆山同德堂邹医


【资料图】

某月跟诊,遇到两位咳嗽患者,徐师运用了千金苇茎汤、三白散、小青龙汤等方,我们将其积累,并试图思考、梳理一下徐师治咳的要点。

第一则,患者为女性,62岁。自述患有慢性支气管扩张,咳嗽严重,咳时放射至脊柱、胸前疼痛,咳血(师言秋燥所致),但痰难以咳出,偶尔咳出为黄痰。徐师马上追问咳嗽的集中时间是何时,患者答有时早起,有时为夜间。口干欲饮水,行走时喘且面潮红等症状,舌淡胖苔白痰涎滑,脉左寸关弦滑尺弱,右略沉弦滑。徐师遂以处方(百合30g,百部15g,白及15g,丹参20g,黄芩9g,苦参6g,生地黄15g,鱼腥草30g,全荞麦50g,苇茎60g,冬瓜仁30g,当归10g,桃仁10g,全蝎30g,徐长卿10g,薏苡仁30g,桑螵蛸15g,白前10g,芦根10g,枇杷叶30g,前胡10g,南沙参30g,生姜7片,大枣5枚),并言:“千金苇茎汤与三白散,可治疗慢性久咳,润肺而不伤。”苇茎汤出自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是公认治疗痰热瘀血,肺痈之方,由苇茎、薏苡仁、冬瓜仁、桃仁组成。苇茎甘寒质轻而浮,宣透且善清肺热;冬瓜仁味甘,性平,利湿排脓,清上彻下,肃降肺气;薏苡仁甘淡微寒,清肺热而排脓,利肠胃而渗湿;桃仁活血逐瘀。全方重在“透”与“动”,且治疗湿温咳嗽效果好,故而润肺不伤。而三白散则为徐师常用的三味药,即百合、百部、白及。百合甘而微寒,对肺热阴亏的咳血有效;百部润肺下气止咳,治疗久嗽不已;白及补肺清热,敛肺止咳,逐瘀生新,消肿生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我曾看到朱良春大师在著作中将白及描述为“涩中有散,补中有收”,认为白及对咳血有独特的功效,对痨咳、阴虚咳嗽、百日咳的止咳效果明显,而朱老的经验方保肺丸中则有白及、百部、土鳖虫、紫河车、生地榆、何首乌、黄精、蜈蚣,此方用来治疗肺结核及咳嗽。再回看徐师此方,患者咳血、咳嗽,咳痰不出,热象最重,但肺痈并不深,故而药力不必过强,重在滋阴润肺。三白直指咳血、肺阴虚,千金苇茎汤利中有润,桑螵蛸、全蝎等似朱老所用虫类药之义,通络散瘀,推陈致新,再加入各种养阴透热之品。对于全蝎,徐师认为,其治喘效果好,但是目前的全蝎大部分都有大量的盐与香油,效果不佳。全蝎须用干燥的,且关键在于蝎尾,可治小气管痉挛。

中医学术传承非常之奇妙。徐师师从朱老,思考角度与思想内核和朱老如出一辙,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既传承又创新,不是拘泥、死板,而是随证论治,谨守病机,这或许才是真正学懂了知识与思想,内化入心。

再来说第二位患者,男性,63岁。2021年10月来诊,自述其2011年进行肺癌切除手术,2012年怀疑肿瘤复发及转移,故而进行放化疗来预防,但是第4疗程时免疫力急剧下降,后出现肺癌脑转移,右脑水肿。之后经靶向药治疗,肿瘤逐渐缩小,水肿也好转。长期反复的治疗导致患者免疫力愈发下降,总感冒、出皮疹,记忆力衰退。刻下症见咳嗽不断,昼夜皆咳,难以仰卧,咳出白稀痰,偶有黄痰,口不干不苦。舌略淡暗,胖大、齿痕,苔薄白略水滑,脉浮弦滑。“您现在最严重的是咳嗽,从脉象来看表邪较重,我们本次先治咳,将症状缓解”,徐师向患者说道,接着转头对我们学生说,“从这个人稀痰、舌脉可以判断,这是津液代谢障碍,属于痰饮病,用行云布气之法。好好思考这个病案。”遂以处方:姜半夏12g,干姜3g,细辛3g,五味子10g,白前5g,前胡10g,白芥子10g,麻黄3g,桂枝10g,生白芍10g,甘草6g,橘红10g,紫苏子10g,制附子10g,白果10g,酸枣仁40g,延胡索10g,海浮石15g,枇杷叶30g,全蝎5g,徐长卿10g。这正是小青龙汤的加味。我脑中遂浮现出原文——“咳逆倚息不得卧,小青龙汤主之”。小青龙汤主治寒饮在表,患者长期治疗疾病导致表里俱虚,但因目前表邪较重,加之患者津液输布不畅,故用小青龙汤治之,这也体现了治疗疾病的先后顺序。

两位患者走后,我开始思考这两则病案的每一个细节,发现徐师在问诊时都询问了患者“咳”的时间,便询问徐师用意。徐师说:“可以用咳嗽时间来指导诊断与治疗。如果咳嗽多在上午,则是阳虚,用真武汤;咳嗽在下午,从少阳论治,用小柴胡汤;夜咳,如果是刚躺下就咳嗽,多是痰饮,用小青龙汤,如果是夜咳,甚至从熟睡中被咳醒,就从厥阴来治,方用乌梅丸。”听完我又疑惑了,第一位患者晨起与夜间咳却是阴虚,没有用到上述诸方,而第二则虽用到小青龙汤,但却是昼夜俱咳,似乎也没太大联系。看着我皱起的眉头,徐师仿佛看透了我的小心思,随即言:“我们时刻要记住,辨证论治,凭脉辨证才是最重要的方法。”我茅塞顿开,是啊,再多的经验、规则都不及患者的真实证候有指导意义!这个病案还有一点值得一提,就是几个“子”的应用,其实如果患者痰堵严重,徐师往往就会把紫苏子、白芥子、葶苈子、莱菔子齐用,这其中就有了三子养亲汤和葶苈白芥子汤的意思,温化水饮的效果更强,也可以用治胸水等病。

徐师点拨:

六经皆可以致咳。咳喘之致病因素有寒、痰、饮、瘀。三阳之咳属于急证、热证、实证;三阴之咳属于缓证、寒证、虚证。治咳之关键在于两点:一为开门逐客法,有两扇门,即少阳少阴之门;二为固两本,固中气用小建中汤,固肾气用金匮肾气丸。

另外,咳嗽可分外感与内伤,外感久治不愈,邪气内陷,而成内伤咳嗽;内伤又多兼外感,久病出现虚实夹杂之候,称为顽固性疾病。此时辨证、治疗皆难,用药用方当出奇兵以制胜。余常用两验方:一为化老汤(款冬花10g,生地黄12g,白芍12g,白术12g,白芥子10g,地骨皮10g,党参12g,柴胡10g,麦冬10g),专治咳嗽黄痰,舌苔黄腻。二为平肝汤(熟地黄30g,麦冬30g,甘草6g,白芍30g,西洋参10g,柴胡6g,天花粉10g,百合15g,茯苓10g,土鳖虫10g),专治阴虚咳嗽,舌红少苔。

标签: